项立刚:台积电“2纳米泄密”就是个假消息?台积电这种做法由来已久!信源:海峡网
项立刚:台积电“2纳米泄密”就是个假消息?台积电这种做法由来已久!信源:海峡网这两天,一则关于台积电的消息在业内传得沸沸扬扬。消息说,台积电最尖端的2纳米芯片生产技术,可能发生了泄露。据说是在一次例行检查中,发现有几名员工用手机偷拍了大量技术资料,而这些宝贵的资料,据称流向了日本的东京电子公司。这个时间点很微妙。因为就在最近,日本一家叫Rapidus的公司刚刚宣布要进军2纳米芯片市场,而东京电子恰好是这家公司的投资者之一。事情曝出后,台积电方面迅速处理,开除了那几名涉事员工。整个事件链条看起来清晰完整,充满了商业间谍片的紧张感。然而,时事评论员项立刚却公开表示,他认为这是一个虚假的故事。他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建立在对芯片行业深刻的理解之上。首先从技术层面看,所谓的2纳米,并非凭空诞生的革命性技术,它更像是从7纳米、5纳米、3纳米一路走来的连续性改进。掌握了EUV光刻机,并能稳定生产5纳米芯片的厂商,比如三星和英特尔,理论上都有潜力继续向下探索。这并非台积电一家独占的魔法,别人完全无法触及。所谓偷拍几张资料就能让对手掌握核心秘密,这种想法本身就低估了尖端制造的复杂性。再从商业逻辑上想,芯片巨头们为何总喜欢“挤牙膏”,一步步推出7、5、3、2纳米产品?并非技术上无法一步到位,而是为了持续收取高额的代工费用,维持自身在市场上的溢价能力。如果一次性把最先进的技术全拿出来,后续的钱还怎么赚?所以,台积电炒作2纳米技术的敏感性和领先性,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策略。它需要不断向外界强化一个印象,那就是它的技术是“极度领先且敏感”的,别人一碰就碎,一学就废。这种印象有助于它维持高高在上的市场地位。最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的,是事件本身的操作细节。台积电作为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,其内部的安保措施是何等严密。核心技术区域,别说拍照,恐怕连私人手机都带不进去。在这种环境下,几名员工就能“轻松拍走机密”,这听起来更像一个草台班子能干出的事。项立刚还提到,台积电这种做法由来已久。他翻出了一段历史旧案,那就是台积电与中芯国际的官司。当年,在双方的知识产权诉讼接近尾声的关键时刻,媒体上突然曝出一条新闻,说有中芯国际的员工发邮件向台积电“索要资料”。这条新闻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,极大地影响了舆论走向和案件的最终结果。那场风波的结局是,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被迫离职,公司也付出了沉重的赔偿代价。如今回看,这两起事件的手法何其相似。都是在关键节点,突然曝出内部员工的“不轨行为”,并将矛头指向竞争对手。这种“故伎重演”的感觉,让所谓的“泄密事件”更添了一层人为策划的色彩。它不像是单纯的技术失窃,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舆论攻击。另一位作者六维空间则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推演。他认为,项立刚的判断是对的,而且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目的。这次事件中被点名的日本公司,或许只是一个幌子,一个用来转移视线的烟幕弹。这场舆论战的真正目标,可能并非日本,而是正在奋力追赶的大陆芯片产业。借这次事,先在全世界塑起“台积电核心技术轻易就会被偷”的受害者模样,再把来龙去脉编得活灵活现,让所有人都信以为真。然后,在未来的某个时刻,当大陆的芯片企业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时,台积电就可能突然调转枪口,将之前铺垫好的“泄密”故事套用在大陆企业身上。届时,它可以拿着这个“先例”去美国等地发起诉讼,指控大陆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。这样一来,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法律和舆论工具,“堵死大陆芯片企业的出海机会”。这手段投入微乎其微,可一旦用于竞争,其破坏力却如惊雷般惊人。它打击的不是你的生产线,而是你的市场信誉和国际化道路。所以,当我们拨开层层迷雾,会发现这起“泄密案”的真相可能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。它不仅仅是几名员工的职业操守问题,也不仅仅是公司之间的技术竞争,它更像是一场围绕产业主导权的舆论战和法律战的预演。对我们来说,看清这一点尤为重要。与其沉浸在对手制造的紧张氛围中,猜测谁是小偷,谁是受害者,不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我们自己的事情上。全球芯片产业的竞争,说到底拼的是实打实的实力。真正的核心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在EUV光刻机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上取得根本性突破。当我们拥有了与巨头们同台竞技的真正实力时,任何试图通过舆论造势或虚假故事来打压我们的做法,都会变得苍白无力,不攻自破。毕竟,产业的江湖,最终还是靠实力说话。